豇豆锈病

豇豆锈病是一个由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的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茎和豆荚上的病变,其症状为初生黄白色的斑点、稍隆起。

豇豆锈病病害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茎和豆荚也发生。叶片初生黄白色的斑点,稍隆起,后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疱斑(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黄)褐色粉末状物(夏孢子)。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片背面,严重时也发生在叶面上。后期在夏孢子堆或病叶其他部位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茎、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性孢子器),以后在这些斑点的周围(茎、荚)或在叶片背面产生橙红色斑点(锈子器),再继续进一步形成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很少发生。

豇豆锈病发病规律

锈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藉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范围内萌发,适温度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

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藉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范围内萌发,适温度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

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藉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范围内萌发,适温度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

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豇豆锈病病原描述

病原为,中文名: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vignaeBarclay)。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