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害虫,分布广,主要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北方稻区也有严重发生。属鳞翅目,螟蛾科。那么水稻二化螟危害有哪些?水稻二化螟该怎么治?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有哪些?防治水稻二化螟用什么药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

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稻苞、茎秆等。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批粒增多,易倒折。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体长10一13mm,翅展20一24mm,头、胸部背面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翅面密布不规则褐色小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中室顶角有紫黑色斑点1个,其下方有斜行排列的同色斑点3个;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雌蛾体长10一14mm,翅展22一36mm;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或淡黄褐色,翅面褐色小点不多,外缘亦有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光泽。卵椭圆形,扁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灰黑色。卵块略呈长椭圆形,卵粒排列呈鱼鳞状。老龄幼虫长18一30mm,头部淡红褐色或淡褐色;胸、腹部淡褐色,前胸盾板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线暗褐色;腹足趾钩为异序全环,亦有缺环。蛹体圆筒形。棕色至棕红色,后足不达翅芽端部。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一5代,由北往南递增,东北1一2代,黄淮流域2代,长江流域和两广地区发生2一4代,海南岛5代。多以4一6龄幼虫于稻桩、稻草及田边杂草中滞育越冬,未成熟的幼虫春季还可以取食田间及周边绿肥、油菜、麦类等作物。越冬幼虫抗逆性强,冬季低温对其影响不大。气温在15-16℃开始活动、羽化,长江中下游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生。但由于越冬环境复杂,所以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极不整齐,常持续约2个月。越冬代及随后的各个世代发生期拉得较长,可有多次发生高峰,造成世代重叠现象,防治适期难以掌握。成虫趋光性强,多在夜间羽化。喜选择植株较高、剑叶长而宽、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稻株产卵。卵产于叶片表面。初孵幼虫多在上午孵化,之后大部分沿稻叶向下爬或吐丝下垂,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入,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2龄后开始蛀入稻茎为害。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在食料不足或水稻生长受阻时,幼虫分散为害,转株频繁,为害加重。幼虫老熟后多在受害茎秆内(部分在叶鞘内侧)结薄茧化蛹。蛹期耗氧量大,灌水淹没会引起大量死亡。春季低温多湿会延迟二化螟的发生期。夏季温度过高亦对二化螟的发生不利。35℃高温致蛾子羽化多畸形,卵孵化率降低,幼虫死亡率升高。稻田水温高于35℃时,分蘖期因幼虫多集中于茎秆下部,死亡率可高达80%一90%,但穗期幼虫可逃至稻株上部,水温的影响相对较小。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卵期的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幼虫期有多种姬蜂、多种茧蜂及线虫、寄生蝇,其中卵寄生蜂重要。捕食类天敌有蜘蛛、蛙类、隐翅虫、猎蜷、鸟类等。

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合理安排冬作物,晚熟小麦、大麦、油菜、留种绿肥要注意安排在虫源少的晚稻田中,可减少越冬的基数。对稻草中含虫多的要及早处理,也可把基部10一15cm先切除烧毁。灌水杀蛹,即在二化螟初蛹期采用烤、搁田或灌浅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经3一4夭,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会被淹死。掌握幼虫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的防治关键时期。在二化螟1代多发生地区,要做到狠治1代;在1一3代为害重地区,采取狠治1代,挑治2代,巧治3代。第1代以打枯鞘团为主,第2代挑治迟熟早稻、单季杂交稻、中稻。第3代主防杂交双季稻和早栽连作晚稻田的螟虫。

水稻二化螟危害、形态特征、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水稻二化螟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影响产量和品质。做好二化螟的防治,促进水稻丰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