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防治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2014/7/28 1988.TV病虫害图谱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毒病。该病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禾谷多粘菌。发病麦株矮缩,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变粗,叶片黄花,并有斑驳状黄绿相间的条纹。茎基部老化变硬,心叶黄化,严重者心叶枯死。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较快,对小麦生长发育十分不利,轻者主茎尚能成穗,重者整株不能拔节抽穗。该病在麦田一般成片发生,严重者全田发病。该病秋苗期侵染但不显症,翌年麦苗返青阶段开始发病,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5-15℃,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小麦感病后,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麦播后的土壤温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是影响此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萌发成游动孢子带病毒侵染小麦的适温度为15℃左右。土壤湿度大,有利于休眠孢子的萌发和游动孢子侵染。翌年气温回升后开始发病,发病适温低于15℃,16℃以上症状逐渐隐潜,20℃以上基本停止发展。因此,春季气温回升缓慢,长期阴雨,低温天气长则加重该病的发生。

入冬以后,我区气温持续偏低,2月下旬以来,气温回升,小麦开始返青,气温多在10℃以下,较常年偏低1-2℃,温度没有超过15℃,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生比较有利,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各乡镇,街道办应迅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田间调查,适时指导防控。

防治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应以亩追施5-8公斤尿素等氮肥和浇水为主,配合喷施0.4%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进苗情转化,减轻病害损失。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