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又称叶枯病。是叶部常见病害之一。分布在各茶区,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新梢、枝条及果实。叶片染病多在成叶、老叶或嫩叶的叶尖或其它部位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初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后期渐变为褐色,病部生有波状褐色、灰色相间的云纹,从中心部向外变成灰色,其上生有扁平圆形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成圆形至椭圆形。

具不大明显的轮纹状病斑,边缘生褐色晕圈,病健部分界明显。嫩叶上的病斑初为圆形褐色,后变黑褐色枯死。枝条染病产生灰褐色斑块,椭圆形略凹陷,生有灰黑色小粒点,

茶云纹叶枯病为害症状

为害叶片。新梢、枝条和果实上也可发生。老叶和成叶上的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初为黄褐色水浸状,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变褐色,一周后病斑由中央向外渐变灰白色,边缘黄绿色,形成深浅褐色、灰白色相间的不规则形病斑,并生有波状,云纹状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和芽上的病斑褐色、圆形、以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枯死。嫩枝发病后引起回枯,并向下发展到枝条。枝条上的病斑灰褐色,稍下陷,上生灰黑色扁圆形小粒点。果实上的病斑黄褐色,圆形,后成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有时病部开裂。

茶云纹叶枯病病原

ColletotrichumcamelliaeMassee称山茶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Guignardiacamelliae(Cooke)Butler称山茶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在病部两面,半埋生,球形至扁球形,黑色,大小160~200um,孔口直径7—18um。子囊卵形或棍棒形,端圆,基部具小柄,大小40一66.5×9—18(um),内含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大小10—18×3—6(um)。无性态的分生孢子盘散生在寄主表皮之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底部为灰黑色子座,大小187~290um,内具刚毛和分生孢子梗,大小9~18×3~5(um),分生孢子盘四周生刚毛,刚毛针状,基部粗,顶端渐细,暗褐色,具隔膜l~3个,大小40~70×3~5(um)。分生抱子梗短线状,单根无色,大小9—19×3—3.5(um),顶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两端圆或一端略粗,直或稍弯,单脑无色,内具l空胞或多个颗粒,大小l0~2l×3~6(um)。厚垣孢子球形,浅褐色,具油球2—3个。

茶云纹叶枯病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和子囊果在茶树病部或土表落叶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越冬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盘也可产生分生孢子,遇水后发芽,由茶树的表皮或伤口侵入,经5—18天潜育形成新病斑,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茶云纹叶枯病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或子囊壳在树上病叶或土表落叶中越冬。翌春在潮湿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靠雨水和露滴由上往下传播。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后经5~18天形成新病斑。全年除冬季外,可多次重复侵染。越冬子囊壳形成子囊孢子迟,在杭州调查,要在4、5月份才成熟并飞散。本病是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全年以6月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多。树势衰弱,幼龄和台刈后的茶园以及遭日灼的叶片易于发病。大叶型品种-般表现感病。

茶云纹叶枯病危害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上常见的病害。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叶为害新梢、枝条和果实。茶树患病后,叶片常提早脱落,新梢出现枯死现象,致使树势衰弱。茶云纹叶枯病在树势衰弱和台刈后的茶园发生较重,扦插苗圃发生也较多。发生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枯褐色,幼龄茶树可出现全株枯死。除茶树外,还可为害油茶、山茶、茶梅等植物。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