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菌核病

绿豆菌核病主要为害绿豆地上部。多从主茎分枝下部或分枝处侵染发病。发病初病斑现水渍状,呈不规则浅褐色或近白色,逐渐环绕茎部并向上下扩展,造成病部皮层软腐、脱落并引起植株枯死,湿度适宜时,病部生出絮状白色菌丝,后期菌丝纠结在病部或髓部形成豆瓣状或鼠粪状的菌核。

绿豆菌核病为害症状

绿豆菌核病棚室或露地均有发生。进入开花结荚阶段,病株基部呈灰白色,致全株枯萎,剖开病茎可见鼠粪状菌核。荚染病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成灰白色,有的长出黑色菌核。

绿豆菌核病形态特征

菌核球形,直径0.5~1mm,黄褐色,似油菜籽。

绿豆菌核病传播途径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绿豆田里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中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孢子放射时间长达月余,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进行再侵染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

绿豆菌核病发病条件

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有利。菌丝在0~30℃能生长,20℃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

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只存活5天;大田条件下,散落在豆叶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

病菌的接种体及菌丝侵染绿豆时,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时,相对湿度低于,病菌即不能侵染。绿豆菌核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受害期较长。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