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白腐病

大蒜白腐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菌丝层中生出大小为0.5~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变黑腐烂。田间成团枯死,形成一个个病窝,地下部多从接近须根部分开始发病,病部先呈湿润状,后逐渐向上扩展产生大量白色菌丝。

大蒜白腐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蒜白腐病

英文名:Garlicwhiterot

别名:菌核病

病原中文名:白腐小核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侵染大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和韭菜。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叶鞘和鳞茎

大蒜白腐病病原形态特征

在寄主上长有大量白色菌丝,菌核生在病组织内部或表面,菌核球形至扁球形,内部浅红白色,外部黑色;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适温20℃,低于5℃,尚可生长,高于30℃则不生长,10~20℃易形成菌核。[1]

大蒜白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处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葱、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组织紧密的小菌核。该菌喜低温高湿,在高温季节湿度不大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易流行。生产上早春生长瘦弱的蒜田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