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黏虫

小麦黏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分布较广,我国20多个省都有发生,黏虫幼虫多食小麦叶,严重时可将小麦叶片全部吃光,危害较大。那么小麦黏虫危害有哪些?小麦黏虫该怎么治?小麦黏虫防治方法有哪些?防治小麦黏虫用什么药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麦黏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7mm,翅展36-40mm,头部及胸部灰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较多;内线不显,只有几个黑点,环纹、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小白点,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渐浅。卵:扁圆形,有光泽,表面有网状纹,卵块状排列成行。幼虫:初孵体长12mm,老熟幼虫体长30mm左右,头部淡黄褐色,有暗褐色网状花纹,咀嚼式口器,上唇略呈长方形(前缘中部凹陷)。幼虫蜕皮5次共6龄,1一3龄幼虫取食嫩叶,体灰褐稍带绿色,4龄后虫体黑绒色,或淡黄绿色。胸、腹部圆筒形,5条明显纵带,背中线白色,边缘有黑线,亚背线蓝褐色。趾钩单序,排列成半环状。蛹:初化蛹时乳白色,后变红褐至黑褐色,胸背有多列横皱纹,腹背5一7节上沿各脊一列线状尖刻若锯齿,腹末有3对尾刺,中间两根较粗直,两侧的小而弯。

小麦黏虫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世代数各地不一,从北至南世代数为:东北、内蒙古年发生2一3代,华北中南部3一4代,江苏淮河流域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幼虫共6龄。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一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一3cm做土室化蛹。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成虫对糖醋液趋性。

黏虫发生的数量与为害程度,受气候条件、食料营养及天敌的影响很大,如环境适合,发生就严重,反之,为害较轻。①气候条件:温湿度对黏虫的发生影响很大,雨水多的年份黏虫往往大发生。成虫产卵适温为15一30℃,适温为19一25℃,相对湿度为75%以上。②食物营养的关系:成虫卵巢发育需要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类。早春蜜源植物多的地区,第1代幼虫就多。幼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取食后发育较快,而且蛹重较大,成虫也较健壮。

小麦黏虫防治方法

防治黏虫的关键措施是做好预测预报,防治幼虫于3龄以前,消灭黏虫于虫卵阶段。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下列药剂:90%晶体敌百虫100一120g/亩,对水40一50kg;45%马拉硫磷乳油80一100ml/亩,对水40一50kg;80%敌敌畏乳油50ml/亩,对水40一50kg;35%伏杀硫磷乳油100一130ml/亩,对水40一50kg;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6一20g/亩,对水40一50kg;25%灭幼脲悬浮剂40ml/亩,对水40一50kg;5%S一氰戊菊酯乳油15一22ml/亩,对水40一50kg;8000IU/mg苏云金杆菌乳剂200ml/亩,对水40一50kg;2。5%氯氟氰菊酯乳油12一20ml/亩,对水40一50kg;2。5%溴氰菊酷乳油10一15ml/亩,对水40一50kg;20%哒嗪硫磷乳油800一1000倍液;40%乙酞甲胺磷乳油500一1000倍液;10%氯菊酯乳油5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剂1000倍液;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1000一2000倍液。虫害发生严重时,间隔7一10天,连喷2一3次。

小麦黏虫危害、形态特征、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我国有黏虫类害虫60余种,较常见的还有劳氏黏虫、白脉黏虫等,在南方与黏虫混合发生,但数量、危害一般不及黏虫,在北方各地虽有分布,但较少见。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