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稻蝗

中华稻蝗在我国中部和北部稻区较为严重,成虫和若虫取食水稻叶片,严重时可整株吃光,只留叶脉,属直翅目,蝗科。那么中华稻蝗危害有哪些?中华稻蝗该怎么治?中华稻蝗防治方法有哪些?防治中华稻蝗用什么药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华稻蝗形态特征

成虫雄体长15-33mm,雌虫19-40mm,黄绿、褐绿、绿色,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头宽大,卵圆形,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行,具纵沟;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略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端近圆锥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一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卵长圆筒形,中间略弯,深黄色,胶质卵囊褐色。若虫5一6龄,少数7龄。

中华稻蝗发生规律

北方每年发生1代,南方每年发生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cm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越冬卵于5月中下旬陆续孵化,6月初至8月中旬田间各龄若虫重叠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下旬至11月初成虫陆续死亡。成虫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以上午8一10时和下午16一19时活动盛。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集生活习性,就近取食田埂、沟渠、田间道边的禾本科杂草,3龄以后开始分散,迁人田边稻苗,4、5龄若虫可扩散到全田为害。一般沿湖、沿渠、低洼地区发生重于高地稻田,早稻田重于晚稻,晚稻秧田重于本田,田埂边重于田中间。单双季稻混栽区,随着早稻收获,单季稻和双晚秧田常集中受害。天敌有蜻蜒、螳螂、青蛙、蜘蛛、鸟类。

中华稻蝗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向本田迁移的基数。秋冬季修整渠沟、铲除草皮,春季平整田埂、除草,可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在稻蝗l、2龄期,重点对田间地头、沟渠及周围荒地杂草及时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减少稻蝗迁移本田基数。放鸭啄食或保护青蛙、蟾蜍,可有效抑制该虫的发生。

抓住蝗蛹未扩散前集中在田埂、地头、沟渠边等杂草上以及蝗蛹扩散前期大田田边5m范围内稻苗上的有利时机,及时用药。稻田防治指标为平均每丛有蝗蛹1头。应注意在若虫3龄前进行。药剂可选用: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5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7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600倍液,均匀喷施。如果蝗蛹已达3龄,并且虫口密度已到30头/㎡以上时,可采用5%氟虫脉乳油与蝗虫微孢子虫协调喷施,以喷施面积3:1的比例进行防治(即以稻田两渠埂间稻田为1个条带),3个条带稻田喷施氟虫脲,每亩施用量为70ml,1个条带稻田喷施蝗虫微孢子虫,用量为20亿个孢子/亩,以此重复间隔喷施。

中华稻蝗危害、形态特征、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相关农业知识请关注火爆农化招商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h1988TV)。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