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在我国气候较冷地区发病情况较多,黑龙江和吉林地区发病率,对大豆种子和叶片造成不利影响。

大豆霜霉病症状

菜用大豆霜霉病为害叶、荚及种子。叶片染病,初在叶面出现不规则的失绿小斑点,逐渐变为灰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整株枯死。豆荚染病,仅荚内种子表面产生灰白色霉层,荚外症状不明显。

大豆霜霉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之后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进人芽或真叶,形成系统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流行。一般雨季气温20-24℃时发病重。

大豆霜霉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孢子囊萌芽形成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侵入,并在细胞间蔓延,伸出吸器吸收寄主养分。孢子囊寿命短促如及时借风、雨和水滴传播,可引起再侵染。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较少。卵孢子可随大豆萌芽而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全株成为系统侵染的病苗。病苗又成为再次侵染的菌源。低温适于发病、带病种子发病率15℃时,达16%,20℃为1%,25℃为0,因此东北、华北春大豆发病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夏大豆。

大豆霜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地留种。

(2)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3)清洁田园,病残体集中烧毁,及时耕翻土地。

(4)施用腐熟有机肥或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抗病力,合理密植。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