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条纹病毒病

花生条纹病毒病又叫花生轻斑驳病。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甚至有的地方发病率达到,而南方地区发病率极低。

花生条纹病毒病症状

花生染病后,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块,后发展成深浅相间的斑驳状,沿叶脉形成断续的绿色条纹或橡叶状花斑或—直呈系统性的斑驳症状。叶片上症状通常一直保留到植株生长后期。发病早的植株矮化,叶片明显变小。该症状与花生斑驳病症状相似,有时两种或三种病毒复合侵染,产生以花叶为主的复合症状。

花生条纹病毒病病原与发生规律

Peanutstripvirus,简称PSTV,称花生条纹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在带毒花生种子内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主要初侵染源,芝麻、鸭跖草也是初侵染源。生产上由于种子传毒形成病苗,田间发病早,花生出苗后10天即见发病,到花期出现发病高峰。在田间通过豆蚜、桃蚜等蚜虫以非持久性传毒方式传播蔓延。种子带病率越高,发病越重。早期发病的花生,种传率高;小粒种子带毒率较大粒种子高;品种间传毒率差异也较明显。花生出苗后20天内的雨量是影响传毒蚜虫发生量和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凡花生苗期降雨多的年份,蚜虫少,病害也轻;反之,病害则重。蚜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发病重。

花生条纹病毒病传播途径

该病毒种传率高达21.3%,一般1%-10%,带毒花生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芝麻、鸭跖草也是初侵染源之一。通过豆蚜(Aphiscraccivora)、桃蚜(Myzuspercicae)、大豆蚜(A.glycines)、洋槐蚜(A.robiniae)、棉蚜(A.gossypii)等传毒,且传毒效率较高。此外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o10siphumpadi)、萝卜蚜(Lipaphisergsimi)也能传毒,但传毒率较低。生产上由于种子传毒形成病苗,田间发病早,花生出苗后10天即见发病,到花期出现发病高峰。小粒种子带毒率较大粒种子高。品种间传毒率差异也较明显,珍珠型花生种子传毒率明显高于龙生型和多粒型及普通型花生。该病发生程度与气候及蚜虫发生量正相关。花生出苗后20天内的雨量是影响传毒蚜虫发生量和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

花生条纹病毒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毒病品种。由于该病种传率较高,容易通过种子调运而扩散,严禁从病区向外调运种子。无病田留种,选用种子。及时防治蚜虫,尤其是花生苗期的蚜虫。早期拔除种传病苗,以减少田间再侵染。花生与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间作,可减少病毒的传播:提倡覆盖地膜或播种后行间铺银灰膜。

在花生4片真叶时,喷施下列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000—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间隔7天,连喷3次,可有效地控制花生蚜和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在病害发生初期,也可喷施下列药剂:5%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5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500—1000倍液等,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