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褐斑病

山药褐斑病又称灰斑病,在叶片上的危害非常大。山药褐斑病在春季的时候发病率会比较高,所以冬季的时候要对山药褐斑病的传播途径进行预防,减少病原基数。那么山药褐斑病有哪些?山药褐斑病该怎么治?山药褐斑病防治方法有哪些?防治山药褐斑病用什么药好?下面火爆农化招商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山药褐斑病症状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出现在叶片两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因寄主不同而异,一般2-21mm,叶斑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1~2个黑褐色细线轮纹圈,有的四周具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温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叶背色较浅,危害重。

山药褐斑病病原特征

Phaeoramulariadioscorecae(E11i6etMartin)Deighton称薯蓣色链隔孢,异名CercospoeadioscoreaeE11isetMartinn称薯蓣尾孢,属半知菌亚门。子实体生在叶的两面,子座生在表皮下,近球形,大小20—42.5μm,褐色;菌丝体内生,分生孢子梗3—22根簇生,浅青褐色,基部略宽,平滑,直立或稍曲,有时近端部具1曲膝状折点,孢痕疤明显,宽1.3—2.5μm,坐落在陡细窄圆锥形顶部和折点处,横隔膜0—1个或不明显,大小8.8—37.5×4—5(μm),产孢细胞与分生孢子梗合生。分生孢子平滑,淡青黄色,链生,圆柱形至倒棍棒状,直立或弯曲,顶部圆形或圆锥形,孢痕疤明显,基部倒圆锥形平截,脐明显,宽1.3—2.5μm,3—8个横隔膜,大小30—120×4—5.6(μm)。

山药褐斑病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山药褐斑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薯蓣叶点霉。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顺在病残体上越冬,翠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侵染时主要借助风和雨水传播。发病条件是温暖多湿,特别是在生长期间遇风雨频繁或山药架内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空气湿度大,易发病。

山药褐斑病防治方法

(1)选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地块种植。因地制宜设计垄(畦)向,注意密度不要过大,避免株行间郁蔽。

(2)做好肥水管理,防止植株早衰。

(3)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渍。

(4)收获后及时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深翻土壤。

(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8%倍得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山药褐斑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山药栽培管理上,重点要抓好基肥的施用,土壤的疏松,山药种的处理,适时追肥,病害的防治,并且采取措施尽量促进根茎部的生长等环节,只要抓好生产管理上的几个主要环节,将会大大提高山药的种植效益。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