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腐烂病

葡萄腐烂病也叫葡萄白腐病,是我国葡萄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在每年阴雨连绵的7、8月份,常会引起大量果穗腐烂(严重可达到60%),直接影响产量,减少收入,失去栽培意义。

1葡萄腐烂病感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果穗(穗轴、果梗、果粒),也能危害新梢及叶片。果穗和枝蔓受害后有一种很特殊的霉烂味。

1.1果穗感病

大多发生在接近地面果穗的。发病初期产生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腐烂状的病斑,之后病斑逐渐失水干缩并向果粒蔓延,果蒂首先变淡褐色逐渐扩大呈软腐状,以后整个果粒变褐腐烂(果形不变)。发病一周后,果面密生一层灰白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全穗腐烂。并挂在树上逐渐干枯,成为僵果,可以在树上长久不落。

1.2 新梢发病

大多发生在受损伤的地方、新梢摘心处和采收后的穗柄着生处,特别是土壤中萌发出的萌蘖枝易发病。发病初期,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污绿色或淡褐色病斑,随着枝蔓生长,病斑向上下两面扩展,逐渐变为暗褐色、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分生孢子)。随后表皮翅起,病部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成乱麻状。当病蔓环绕枝蔓一周时,中部缢缩,上部的枝蔓会变粗或呈瘤状。

1.3叶片发病

多在叶缘、叶尖或破损处,起初为污绿色――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水浸状病斑,而后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易破碎。天气潮湿,叶脉两侧密生灰白色的小粒点。当秋天来临,叶片早早变红或变黄。

2葡萄腐烂病病原及形态特征

葡萄腐烂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侵染引起的。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灰白色(或灰褐色),壁稍厚,有孔口,大小为118~164微米×91~146微米。器底部壳壁凸起成小丘状,其上着生单胞、无色不分枝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或瓜子形,初无色,成熟时呈褐色,大小为8.9~13.2微米×6~8微米。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国内至今未发现。

3葡萄腐烂病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病组织上越冬,散落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是第2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表土带菌多,腐烂病重的葡萄园每克土壤中可存有300~2000个分生孢子,并以20厘米深多,占总菌量的80%。分生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干燥的分生孢子器经过15年仍可释放活的分生孢子。初夏,分生孢子借助雨溅、风吹、昆虫传播到当年生枝蔓和果实上,借水萌发,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然后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器散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时间因年份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早晚。初夏6月份降雨的早晚和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当年腐烂病发生的早晚与轻重。通常是降雨次数越多、降雨量越大,病菌萌发侵染的机会就越多,发病率越高。暴风雨、雹害过后常导致大流行。

病菌发育适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3-40~C。在温度24-27℃的环境下,分生孢子萌发并迅速侵染。当温度28-34℃,相对湿度92%以上时病斑扩展快。当相对湿度在92%以下,温度在23cc以下或温度在36℃以上时,病斑扩展逐渐缓慢。病害潜育期在适温范围内5~6天。无论开始发病或出现发病高峰期,都与前5~7天有1次大、中雨或阴雨连绵,特别是易引起果穗受伤的暴风雨密切相关。因引,高温、高湿是腐烂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腐烂病菌为弱寄生菌,主要从伤口或自然孔口(蜜腺、水孔、气孔)侵入。小果梗和穗轴先发病,就是因为此处蜜腺集中,且易积水,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入侵。

结果部位与病害也有密切关系。结果低的果穗总是比高位果穗先发病,病情重。通常是离地面10~30厘米病穗率为57.5%,离地面30~50厘米病穗率为31.8%,50厘米以上则为28.1%。

免费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