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性叶枯病

西葫芦性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柄和幼茎。幼叶染病,病斑出现在叶面现黄化区,但不大明显,叶背面出现水渍状小点,后病斑变为黄色至黄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2毫米,病斑中间半透明,斑四周具黄色晕圈,菌脓不明显或很少,有时侵染叶缘,引致坏死。苗期生长点染病,可造成幼苗死亡,扩展速度快。幼茎染病,茎基部有的裂开,棚室经常可见但为害不重。

西葫芦性叶枯病病症简介

中文名:西葫芦、黑皮西葫芦性叶枯病

英文名:SummersquashandBlack—skinsummersquashbacterialleafspot

病原中文名:油菜黄单胞菌黄瓜叶斑病致病变种

病原拉丁学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cucurbitae(Bryan)Dye

病原分类地位:

病害类型:

主要危害作物:西葫芦、黑皮西葫芦

主要为害部位: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柄和幼茎。

西葫芦性叶枯病病原形态特征

Xanthomonascampestrispv.cucurbitae(Bryan)Dye称油菜黄单胞菌黄瓜叶斑病致病变种。菌体两端钝圆杆状,大小0.5×1.5微米,极生一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25~28℃,36℃能生长,40℃以上不能生长,耐盐临界浓度3~4%。对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海藻糖、纤维二糖氧化产酸。不能还原硝酸盐,接触酶和卵磷脂酶阳性,氧化酶和脲酶阴性,水解淀粉和七叶灵,能液化明胶。石蕊牛奶呈碱性。

西葫芦性叶枯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蔓延。该菌在土壤中存活非常有限。此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均有发生。棚室保护地常较露地发病重。

免费加群